:::

主題館_行政院災害防救科技創新服務方案 108-111年度總成果發表暨研討會

活動資料
01
MAR2024

  • 當天空間配置圖與參觀順序

各主題館介紹:

建構智慧宜居生活 災防資訊串接與數位整合

Data Integr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for a Smart and Livable Life

主要參與單位: 內政部地政司、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經濟部水利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資訊串接與數位整合是建構智慧宜居生活的重要基礎。透過資訊串接,可以整合各項民生公共服務,提供民眾更便利、更高品質的生活。整合後的資訊也能支援中央與地方災害應變作業,透過整合災害情資網,可以讓各級政府單位更快速、更有效地掌握災情,並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此外,透過整合智慧防災系統(災害情資網),除可供中央與地方各個災害應變單位使用,亦可以讓民眾更即時、更有效地獲得防災資訊,並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落雨小幫手是另一個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智慧防災系統,落雨小幫手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結合衛星、雷達、雨量計等多種資料,提供即時、準確的雨量變化趨勢等資訊。無論是災害情資網或是落雨小幫手,都可以幫助民眾做好防災準備,並在災害發生時獲得必要的協助。

(點擊圖片或標題,查看本主題詳細資訊)

數位防災 全方位監測、智慧加值與大連結服務

Digital Disaster Prevention: Monitoring, Enhancement, and Services.

主要參與單位: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國家太空中心

要提供精確的氣象服務,需仰賴精密的觀測、精準且快速的模擬,及針對不同災害需求開發氣象情資和預警服務。本主題規劃包含三部分,分別為監測、技術研發和預警服務。監測部分介紹從太空、陸地至海洋的觀測儀器,海陸空觀測提供完整的監測,有利掌握目前天氣系統發展狀況,提早預做防災準備。儀器觀測所得之數據,能夠反演更多氣象參數,更精準掌握致災天氣現狀。例如透過衛星和雷達反演的降雨,可瞭解天氣系統的降雨能力,可作為預做防災準備的參考情資。另透過觀測資料同化技術研發,能提供模式較接近真實狀況的初始場資料,改善模式預報精準度。針對不同災害所帶來的衝擊影響,從降低衝擊的角度開發預警產品和系統,以減輕受災程度。同時隨著超級電腦升級,可以加快運算速度,盡早完成預報資料計算,除了可更早提供預警資料外,亦可提供更為細緻化的資料供防災應用。針對不同災害、災害不同階段,以及情資使用者的不同,會有不同的使用需求,分不同災害、不同層次提供適當的情資,並開發對應的情資傳遞系統,以及時將情資推播予使用者。

(點擊圖片或標題,查看本主題詳細資訊)

因應氣候變遷,推動調適科技

Support Climate Response Enhance Adaptation Technology

主要參與單位: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經濟部水利署、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2019 年牛津詞典新增氣候緊急狀態 (climate emergency) 一詞,代表著氣候變遷對人類的影響與衝擊已成為重要的課題,相較以往更加劇烈與頻繁的極端事件帶來災害防救上更多的挑戰,這些氣候變遷所產生的衝擊被以緊急狀態形容,顯見氣候變遷議題的迫切性。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國科會團隊建立氣候變遷的科學數據基礎,釐清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進一步與跨部門團隊推動調適科技,擬定極端氣候條件下的調適策略。

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所公布之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 (IPCC AR6) 內容,短期內 (2040年以前) 全球升溫 1.5℃ (相較工業革命前) 已難以避免,中長期 (2040-2060年) 很有可能升溫至 2℃,最嚴重的情況下世紀末可能升溫超過 4℃,因此本次展示內容將以全球升溫 2℃與 4℃下的危害為主軸進行呈現。跨部門團隊利用國際氣候變遷的推估數據,產製臺灣本土的氣候變遷推估結果,呈現當全球升溫 2℃與 4℃時,侵臺颱風、全臺淹水面積等災害防救上的重要議題未來可能的變化,同時針對農業在氣候變遷下的衝擊進行風險評估與調適策略的試行,將調適科技落地測試應用,成功節省水稻種植用水並確保農民的收益不會有所減損。

(點擊圖片或標題,查看本主題詳細資訊)

建置防汛智慧網絡,提升城市水韌性

Building Intelligent Flood Prevention Network

and Rising City’s Water Resilience    

主要參與單位: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內政部營建署、交通部氣象局、經濟部水利署、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氣候變遷加劇颱風豪雨災害,從沿海低窪地區、高密度都會發展區、山區主流沿線高灘聚落等等皆成為淹水災害的高風險地區。淹水災害的因應對策,從傳統的工程治理,發展到預警避難疏散整合的軟硬體因應對策。因此,水災情資的需求與傳遞,在淹水災害整備、應變和復原等業務工作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全流域從山區到沿海的水災情資如何整合,中央與地方的彙整資訊如何有效地傳達給民眾,儼然成為近期災害科技發展的主軸之一。

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第二期已累聚扎實之防災科技研發能量、提供跨單位跨領域整合之契機等重要成果,然則面對極端災害事件威脅,仍應持續精進防災科研技術,並以全民需求為依歸,提供創新服務之防災資訊,此外,更應特別關注特殊族群之需求,並做到提振國內防災產業化發展之目標。

(點擊圖片或標題,查看本主題詳細資訊)

數位坡地 掌握不安定土砂災害

Digitalized Slopes Understanding Unstable Sediment Disasters

主要參與單位: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台灣擁有70%以上的土地為山坡地,過去幾年來透過坡地災害潛勢區的調查與劃定,使我們更了解山區各處所存在之風險,以進行後續防減災之相關規劃。目前於台灣已劃定1731條土石流潛勢溪流、48處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以及今年度新增之1218處不安定土砂潛勢集水區。藉由對這些潛勢地區之監測技術與分析方法的精進,以打造數位坡地為目標,使我們現在比以前能更快速掌握與了解這些坡地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並配合自主防災社區的建立與推動,以降低坡地災害可能造成之衝擊。針對近期備受重視的不安定土砂議題,未來預計接續完成不安定土砂風險評估、建立土砂風險雲端資訊平台、以及研擬坡地災害調適策略。

(點擊圖片或標題,查看本主題詳細資訊)

掌握火山脈動防救災害資訊綜整與應用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Volcano Movement       

主要參與單位: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大屯火山觀測站、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火山噴發所產生的災害,一直是國內外威脅人類與自然界的一項天然災害。在國內火山分布主要在鄰近台灣北部地區的龜山島以及大屯火山群,根據各部會累積多年來的火山活動調查監測成果,大屯火山群雖然沒有立即噴發的危險性,但種種地質跡象仍讓科學家與地方政府於執行防災計畫上的擔憂。

本課題為了解決欠缺火山災害的長期監測、預警與風險評估等,跨部會災害管理缺乏整合之問題,故擬訂之總目標為建立情境與整合資訊,掌握火山災害監測與預警資訊。在此課題成果效益主要有:藉由整合火山災害監測預警資訊,掌握火山災害即時監測資訊,並建立長期且完整的資料庫,提供學研機構與政府單位科學研究;建立符合情境之災害評估技術並研擬減災對策,以及應用監測科技的資訊,進行防災管理應用與開發災害預警研判平台,落實火山災害預警與災害管理應用。

(點擊圖片或標題,查看本主題詳細資訊)

科技「震」守、掌握先機   拓展民生防災應用

Proactive response using scientifi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n civil industr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主要參與單位:內政部消防署、營建署、建築研究所、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教育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

臺灣擁有世界密度最高的地震觀測網,運用地震觀測網快速掌握地震資訊,結合強震即時警報(Earthquake Early Warning)防災自動控制,及早採取應變作為,減少地震可能造成之傷亡及損失。此外,運用三維地質構造及三維建物圖資,精進大規模地震衝擊評估技術,配合政府防災政策規劃需求,進行國家級大規模地震情境模擬與災損推估,提供各級政府研擬防災計畫及國家防災日地震演練規劃參用,對於受災風險較高之建物及重要設施進行耐震補強,強化其耐震能力,防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點擊圖片或標題,查看本主題詳細資訊)

 

緊急醫療數位轉型資訊整合應用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Medical Care throug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主要參與單位:衛生福利部、內政部消防署、地方衛生局、醫療院所

緊急醫療救護為跨單位的協作與整合型服務,傳統上緊急醫療救護存在跨單位相互之間的資訊斷鍊問題,從現場傷病患的救護、送醫途中以及抵達醫院的交接,都是透過紙本的方式傳遞資訊,而醫療資源的資訊也無法第一時間支援現場的救護人員,協助他們送往某間醫院的參考。藉由資訊科技的發展,以緊急醫療數位轉型為主軸,建立跨單位的即時資訊傳遞管道,以傷病患資訊為主軸,整合緊急醫療院前/院後資料,有效的將傷病患數據標準化與電子化,完善緊急醫療數據。同時彙整全臺急救責任醫院的醫療資源,以標準化的資料供應服務,可快速地提供第一線救護人員現場周遭的醫院狀況,輔助送醫的決策。

基於國際資料標準,建構出緊急醫療數位轉型的跨單位資訊整合應用,並透過各應用領域的標準化資料,落實到院前預警機制,救護人員能於現場階段,將傷病患資訊透過資料交換傳遞框架,將輕量化的到院前預警資料,事先傳遞給醫院端,可提前知道傷病患的生命徵象、危急個案等資訊,讓醫院能提前整備,對於時間急重症傷病患而言,能大幅縮短傷病患搶救時間,提升存活率。

(點擊圖片或標題,查看本主題詳細資訊)

以人為本 滿足特定需求者的減災服務

Human-oriented Disaster Reduction Services for

People with Specific Needs     

主要參與單位:內政部消防署、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經濟部水利署、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衛生福利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重視特定需求者災害管理議題是當前的國際趨勢。另一方面,受到高齡化的影響,2022年全臺長照機構(含老福機構、護理之家、機構住宿式長照機構)近六年人數成長率為19.93%;全臺身心障礙者人數也逾119萬人,約佔總人口比例5.15%,近十年人數成長率達6.36%,顯示針對特定需求者提供合適的減災服務是國內刻不容緩之工作。是故,近年來國內各單位已於長照機構防災能力面向著墨不少,這兩、三年亦重視身心障礙者之災害管理策略研發,落實「以人為本」之精神。

(點擊圖片或標題,查看本主題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