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用對象
災害類型
  • 震災(含土壤液化)

中大規模地震震源破裂特性近即時分析

年度 111年度
綱要計畫 臺灣地區111年中大型地震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年度
細部計畫 臺灣地區111年中大型地震震源資訊之快速彙整與提供年度
主管單位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執行單位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
對應課題
  • (舊)課題四:精進防災科研技術
產出成果類別
產出成果型態
自評等級
成果內容說明 2022年9月18日,台灣東部發生規模達ML 6.8之地震,稱為池上地震(圖1)。在此事件的前一天亦發生了強烈的前震,即關山地震,其規模為 ML 6.6。這兩次事件和隨後的餘震被稱為2022年池上地震序列。其主震和前震均在池上鄉紀錄達到震度6+(440-800 cm/s)。這是台灣中央氣象局採用新震度等級以來首次觀測到6+級的地震。
在這次地震序列中,前震、主震和大部分餘震均位於縱谷縫合線(LVS)西側5至20公里深度之間。然而,一些事件發生在LVS的東側,深度在7.5到25公里之間。地震序列形成了北北東-南南西方向的排列趨勢(圖1),與花東縱谷的走向非常吻合。主震前的事件大多位於主震震央的南部地區。相比之下,主震後的事件主要發生在北部。為了了解這次地震序列的產生機制,我們利用遠震體波、區域強震資料和GNSS同震位移進行聯合震源反演來分析破裂過程,並試圖了解哪些構造參與了這次事件,以及前震和主震之間的關聯性。
結果指出,錯動主要發生在一個西傾的斷層面上。主震的破裂起源於震源並向北傳播。朝東傾的縱谷斷層(LVF)也同時發生破裂,其滑動比較平緩,破裂速度亦較低。這一結果表明LVF上的錯動可能是被動的,其是由西傾斷層上的主要破裂所引發。最重要的是,此震源破裂模型加上過去十年來發生在縱谷地區的中大地震,有力地支持了中央山脈斷層的存在,其是一個由縱谷北端一路延伸到南端的西傾邊界斷層。
實際防災落實應用情形 針對大型地震進行快速震源破裂過程分析,可對發震區的震源破裂特性有更清楚的瞭解。逆推所建立之震源破裂模型對於後續之研究,如庫倫應力轉移分析、地震波傳遞模擬、強地動評估與都會區防災規劃等可提供重要的資訊。
相關佐證資料
圖片1 ?1.jpg
圖片1說明 震源逆推滑移分布圖。左圖為俯視圖,右圖為沿著斷層面的剖面圖。CWB epicenter以紅星號表示,RMT centroid以藍色圈號表示。海灘球以RMT之震源機制繪製。灰色及白色圈號為兩週內發生之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