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用對象
災害類型
  • 風災
  • 海難

船舶特高頻資料交換與航行風險評估之技術發展

年度 110年度
綱要計畫 海洋及交通運輸防災技術研究(4/4)年度
細部計畫 船舶特高頻資料交換與航行風險評估之技術發展年度
主管單位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
執行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
對應課題
  • (舊)課題四:精進防災科研技術
產出成果類別
產出成果型態
自評等級
成果內容說明 近20年以來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提供了臺灣海域內各船隻的即時資訊,然而海上事故卻仍常造成人身安全及船舶財產嚴重損失。為降低海上事故發生的可能,本計畫主要蒐集往昔海上事故歷史資料,分析其類別與時空分布以進一步了解其發生的熱區與風險因子。
透過事故的成因統計與熱區分析,了解臺灣沿岸海域常發生海難事故的位置及重要成因,分析高雄港與海氣象因子有關的往昔事件,並以實測資料與數值模式完成重點事故的情境重現並以探討其成因,並以歷史AIS資料初步建立高雄港的船行模擬模式,以航行安全範圍來評估高雄港海域之航行風險。船行模擬模式配合文檔式資料庫與船行安全範圍的大數據處理方式可應用在其他海域航道或港區,可提供港務管理與規劃相關單位在航控與調配上做參考。
實際防災落實應用情形 分析海上事故統計熱區分析的結果顯示在兩船碰撞及與其他物碰撞的事件中,最明顯的熱區位於高雄港,針對高雄港範圍進行細部熱區分析。綜合實測資料及數值模擬結果大致可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其中高雄港內的事故主要以陣風影響最大,僅有一件與船波造成的浪有相關性,而在高雄港外的事故主要以颱風或熱帶性低氣壓造成的強風大浪有關,其次才與流有關,至於因為機械故障造成船舶漂流則以流的相關性較高。
相關佐證資料
圖片1 ?1.jpg
圖片1說明 透過等時距資料庫配合高雄港範圍內的船行安全領域交集計算,並依模擬的情況,針對等時距資料庫的架構與交集區運算方式不斷進行調整,結果顯示高雄港有兩區呈現風險較高的黃色區塊(75%以上),一為高雄港一港口航道內的#143碼頭至第一船渠之間,另一則為二港口迴船池靠近#115碼頭區域。
圖片2 ?2.jpg
圖片2說明 107年8月23日船舶擱淺事故綜合實測資料及數值模擬結果